行业分享 | 中小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Admin 2021-11-17 18:43:47 304

编者荐语:

作为成本敏感型的中小企业,在智能化改造资金缺乏、效果不明确的压力下,不妨先从基础的数字化改造开始,以管理和数据为核心驱动,探索实施投资收益好、成功率高的轻量化改造+行业赋能为一体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以下文章来源于Adam Ho Smart ,作者守拙独思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上帝王宝座,在其头顶用马鬃悬挂一把利剑,告诉他大权在握者常朝不保夕,危险就像那把剑一样,随时可能降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随时存在的危险就是生存,新冠疫情之后中小企业的订单量因为国外的停工停产而获得了足额的增长,但是很明显这种订单并非长久,此后又会陷入无订单而求生存的境地,更加正常的状态来说生存是中小企业的第一要义,由此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发现中小企业的决策最大的特点:成本敏感,要求尽快收回投资,或者投资见效快。

 

眼下智能制造之风在全国各省刮得是遍地开花,一朵朵盆景甚是魅力,但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却在纷纷驻足围观,感觉事不关己的有,感觉如热锅上蚂蚁的有,感觉摩拳擦掌的有,感觉跃跃欲试的有,甚似人间百态。一些企业管理者感叹,对于智能化升级“现在升级现在死,现在不升将来死”,企业对于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性其实已经有所认识,但是一些非企业自身所能控制的外部因素严重制约了企业智能化升级的需求,其中缺乏融资渠道影响最大。有一组数据表明无论是地位、作用来看,还是从实际贡献来说我国的这一波产业革命(或者说就是智能制造)都不能落下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贡献了约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就业,我国99%的市场主体都是中小企业。”向中小企业的推广实施智能制造事关我国十四五、碳中和、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等目标的达成,必须找到一种适合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模式。



中小企业的智能化困局

 

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小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钱从哪里来?从目前已经在实施的智能制造中小企业数据来看,有自有资金、融资,另外就是政府补助三种类型。根据德勤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某次调查中年收入小于5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中,50%的企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采用自有资金,25%为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各占11%。而企业收入规模大于5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其智能化升级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占67%,银行贷款占比25%。


自有资金来看:当前中国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里面,70%可能现在都是四面楚歌,渠道、店铺全军覆没,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周周上涨,月月更高的情况下何来资金投入智能制造?根据笔者某次某地调研的结果:企业管理者反应当下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纺织行业利润率在近四年平均仅为1.1%左右,即使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再强,企业也不可能将全部的利润投入到智能制造,这就是限制了中小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同时还面临着严峻的资金周期约束。根据调查2018年企业提供的平均信用支付期限(赊销期限)从2017年的76天增至86天,这数据在2015年为56天,近年来持续攀升。从结构来看,提供超长平均信用支付期限(超过120天)的企业占比近几年持续显著增加,2018年该比例为20%,2017年为12%,而在2015年该比例小于5%。即使如此,仍有62%的企业遭遇了支付逾期,其中55%的企业遭遇超长支付逾期(超过18 天)的数额超过了企业年度营收2%(科法斯认为很可能使企业现金流遭遇困境的情况)。中小企业因为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实际生产运营中的运营资金不断被挤占,在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去杠杆的大势下更为突出,中小供应商不得不提供更长的信用支付账期,从而自身遭遇现金流困境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从融资来看:整体而言,中小微型企业的银行贷款比例低于大中型企业,融资成本高。中小型企业管理者普遍反映,由于无法得到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企业一般只能从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贷款,而且贷款成本明显高于大型企业,部分访谈者表示,企业的贷款年化利率接近10%,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社会平均融资成本为7.6%(2018年数据)。融资成本过高导致制造业中小企业无力承担智能化升级成本。目前除了部分大型企业能够较为灵活地选择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为企业智能化升级募集资金外,占企业数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智能化改造,这些企业普遍反映缺乏融资渠道,或者融资成本过高使得他们无力支撑企业的智能化升级。


      图: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资金来源

 

从政策补助来看:除了政策制定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落差以外,政策执行与落实力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家出台的各种补贴和福利政策,能到中小企业手里的确实不多。比如我们看当前的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在网上随便一搜索,绝大多数都是投入上百万、上千万甚至是上亿元的项目。这些政府的试点项目中小企业根本就投不起,更别说拿到政府的补助了,试点类项目几乎全是大型企业的囊中之物,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大企业吃肉喝汤,中小企业喝风”的尴尬境地。



中小企业没有钱实施智能制造,但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不能实施智能制造,还得看实施智能制造的投资收益与成功率,即如果供应商能够提供低成本、高效益实施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我们想中小企业还是会实施的,但是眼下我们在上面也说了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的价格很多都是高不可攀,各家的方案几乎都涵盖了自动化+数字化+企业大脑,尤其是做大型企业智能制造出身的工程服务公司,都有这种特点。


从成功率看:回过头看,如果投资收益率很高且成功率也高,中小企业也一定会想法设法融资去实施智能制造,就好像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就特别喜欢购买高端的装备一样。可眼下的问题在于在已经投资智能制造的企业中有很多的报告显示这种收益并不高,甚至是很低。比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调研显示我国的智能制造处于初级阶段,仅有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其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而同样的另一份麦肯锡的调研报告显示了来那一个颇富意味的现象,钢铁企业试点数字化转型很普遍,但能够在组织内全面推广,并取得财务和运营绩效持续稳定改善的企业却较少,多数正困于试点陷阱。而同样的另一份麦肯锡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他们之前的调查中,2016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率仅为20%;2014年这个数字为26%;2012年仅为20%。即使是精通数字技术的行业,例如高科技、媒体和电信,也都在挣扎。在这些行业中,成功率不超过26%。在石油、天然气、汽车、基础设施和制药等较为传统的行业中,数字化转型更具挑战性,他们的成功率仅在4%至11%之间。与此同时,其在全球范围调研了800多家传统企业,结果显示,尽管已有70%的企业启动了数字化,但是其中的71%仍然停留在试点阶段,85%的企业停留的时间超过一年以上,迟迟不能实现规模化推广。

 


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


因此在多种因素叠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要么没有资金去实施智能制造,要么有盈利有资金也不会选择对现有模式及设备进行革新,要么有大量的资金但困于没有成功的行业案例而裹足不前,更别说有些企业本身就在遭遇经营困难根本没有精力顾及智能制造。而在想要实施智能制造的中小企业中企业决策者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实施,不见兔子怎可撒鹰。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一对矛盾呢?我们认为可能的最大原因在于大家普遍认为的实施智能制造要先自动化后数字化的误区造成的。现在各种地方充斥着如下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大家普遍认为智能制造要首先完成自动化,所以目前的解决方案中包含了大量的设备、装备,这些不断的太高方案的整体价格,但是中小企业的现实就是有着大量的人工、大量的不同时期不同品牌的设备装备,产品也是各种规格的非标准化产品,不可能通过购买、研发这些自动化、智能化、甚至是数控化的设备、装备、产线,当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多数离散制造行业中,如传统的机械制造、零部件加工、装备制造行业,其生产形态多是相对独立的车间、工序与机床,连线化生产较弱,工艺流程复杂、生产环节链条漫长,人员技能依赖性较高,不可能完全实现机器换人,关键环节/工序、单元级生产的自动化,加上其余环节的人工及半自动化方式,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要先纠正先自动化后数字化的观念,基于当前众多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转变思想观念,认清智能制造的本质的是数据推动,而不是设备推动,是想法设法的从人机料法环安等维度,通过传感器、PLC、工位机、监听、扫码等方式,采集众多的与业务紧密相结合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从设备管理、能源管理、生产过程管理、质量检测管理、工厂产量统计管理等等较为简易的可快速实施的数字化管理场景入手,推动先数字化后自动化,如此不断更迭革新,形成即插即用式的工厂轻量化改造+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的一体式、低成本解决方案。






飞凡创投(数字中国基金)介绍



“飞凡创投”是由中国数字产业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组织--数字中国联合会 联合发起设立的基金,基金期限十年。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AI+)半导体设备和耗材、以及医药创新进行产业布局

我们致力于扶持有梦想、有能力、有价值观的科技创业者以期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强调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坚信,在当下社会发展的变革点上,追求长期价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必将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引领社会进步。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