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提到碳,不免会想到碳交易市场。然而,在碳交易之外,“碳”对企业最大的理影响是环境效应的货币化,对企业收益底层逻辑的改变。提前做好减碳的布局和规划,是未来十年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保证。
伴随着碳交易市场范围和涵盖区域的不断扩大,“碳”作为环境效应的货币,是不容忽视的直接成本。
编辑 | 苏建勋
在聊宏观的碳中和市场之前,想分享一则我身边的故事。
3月的某一天,朋友老唐走进了常去的理发店,碰到了许久不见的理发店老板。难得碰到老唐,老板打开了话匣子,说起自己的投资心得。理发店老板近期发现了一个绝妙的赚钱机会——碳交易。老唐本也在研究碳,一听这理发店老板似乎懂得很,顿时来了兴致。老板便头头是道地从国外的碳价说到中国的碳市场;还不忘提及前几日买的几十万碳交易金融产品,必定有不小的投资回报。聊到头发理完了,老唐还有些意犹未尽,走时不忘约了下次再跟老板请教。近年,像老唐和理发店老板这样对碳交易市场感兴趣的个人和企业并不少见。碳交易以其巨大的收益预期,逐渐成为了一个市场中的热点话题。欧洲的碳价近10年从2013年最低3欧元欧元/吨,到2022年初突破90欧元/吨大关,为中国碳价的提升提供了乐观的增长预期。碳市场的高额潜在收益将“碳”这一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然而,碳价的增幅前景是否真如预期的这么乐观?如何才能真正在碳市场中获取持续收益?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发展来说,碳中和的机遇究竟指的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预先做好规划和布局?要评估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扩张速度和增长空间,必须理解欧盟碳交易的市场化交易体系。欧盟碳价近年的增长有二个底层逻辑:一是碳配额的拍卖机制、二是激进的碳削减目标。交易机制上,欧洲已先于中国多年完成了从碳配额免费分配为主,到市场拍卖机制为主的过度。2005~2012年间,欧盟碳交易市场的早期阶段,欧盟采取过免费发放额度、配合不超过10%拍卖额度的管控方式。直到2013年免费额度才开始逐渐减少、大力推行市场化的拍卖机制。至2021年,免费分配配额仅占43%,其余57%为拍卖配额,电力行业配额为100%拍卖获取。拍卖机制调动了市场的“无形之手”,充分挖掘了碳的价值。这一结果体现在了碳价上。不仅如此,欧盟作为已经实现碳达峰的经济体,相比中国更早进入了碳削减的进程。欧盟对2030年设定了激进的碳减排目标要求——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基础上削减55%。遵循这一原则,欧洲的碳配额总量逐年减少,碳配额的稀缺性也逐渐体现在了高企的碳价上。市场化机制、以及稀缺性提升的碳资源,是欧洲碳市场一路走高的基础。反观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刚刚起步。无论是碳交易机制、或是减排目标,都更接近于欧盟2010年前的摸索阶段。从配额的分配机制来看,中国对高排放企业的碳配额仍以免费配额的形式发放,仅有不超过5%的配额在市场中交易。可见这一阶段,市场化调节的空间相对有限,而配额富余度高、免费配额削减速度慢,也导致了配额稀缺性不足。依据路孚特预计,2019-2020年第一履约期里,全国碳市场配额发放盈余近7%,即可出售的配额总量比企业需购买的配额总量多出7%。同时,免费配额每年以1%的速度削减。大多数企业短期内不用额外参与碳交易便可以满足碳配额的需求。为了给企业留有足够的碳减排准备期,中短期内预计将保持碳配额供给大于需求的态势。预期碳价短期内快速上涨,甚至到欧盟水平,是不现实的。
诚如上文所说,碳价不会快速上涨,是不是意味着短期内“碳”没有任何关注价值?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如果不深入挖掘“碳”的经济逻辑,便很难理解碳在未来十年会产生什么样的巨大影响。仅将碳价增速作为理解“碳”的风向标,可以说是一叶障目了。碳交易是将环境成本货币化的一种方式。举例来说,假设小明和小红各在一个区域开了一家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最终在某一天,该区域因为碳排放过高造成气候异常,使得工厂无法营业,小明和小红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谁该为此负责?小明和小红都觉得不是自己,因为他们各自排放的二氧化碳体量对整个区域来说是沧海一粟。可总要有人承担环境责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明和小红所在的区域政府只好将气候异常造成的损失折算成碳的成本,又根据碳排放的总量,计算出每公斤碳的隐形价值。根据政府规定的排放总量。小明和小红谁超出了规定排放额度,必须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支付。小明和小红二家工厂的排放对区域造成的环境影响,与环境成本直接挂钩,以“碳价”的形式体现了出来。伴随着碳交易市场范围和涵盖区域的不断扩大,“碳”作为环境效应的货币,是不容忽视的直接成本。企业生产必定会产生环境效应,因此碳成本成为了企业的基础生产要素之一。如传统的生产成本,如原材料成本、设备成本、人力成本、水电成本一般,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定价和销售。环境效应差的企业,碳成本会上升,这就进一步造成销售成本上升,企业的竞争力被削弱。而环境效益优于行业的企业,会获得额外的成本竞争力。碳机制下的企业收益公式如下: 出口型企业在本国的碳配额之外,还不得不面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的严峻考验。按照欧盟近期发布的立法草案,欧盟将对重点行业的进口产品收取碳关税,防止碳泄漏会削弱甚至抵消欧盟碳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欧盟的碳税基于本土同类产品的碳排放基准比对,收取差额。意味着一旦立法成功,出口生产企业需要额外支付出口到欧盟的碳关税、受到等同于更严格的欧盟碳排基准的约束。碳边境调节机制下,企业成本进一步受到碳关税的影响,出口企业的成本如下所示: 碳机制对企业生产是成本还是收益,取决于企业相对行业基准的排放水平。碳交易是个双边市场,有人买碳,自然也有人卖碳。如果企业生产中的碳排放显著高于行业基准,便需要在碳市场中购买碳以获取额外的排放权益;高碳价增加了成本开支。如果企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低于行业平均,便可在市场中利用额外的碳配额获取收益。不仅如此,碳减排具备产业链传导效应。例如,部分下游客户已开展对供应链企业的碳排放水平进行评估,优先选择低排放的上游原料,以满足自身的碳减排需求。对有明确减碳时间表的产业,低排放的企业和产品将更容易获取客户订单。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客户销售的难易度上,较低的生产碳排放将构成一大核心竞争力。 碳中和的大机遇下,积极管理碳资产、并持续关注各环节的减碳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可以分三个步骤推进碳管理:碳资产盘查、碳减排目标规划、碳减排措施落实。首先,碳资产盘查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掌握名下的碳资产明细。只有了解生产、运营、运输等环节到底会产出多少碳,才能更有效地评估减排的空间。企业的碳排放由不同环节的碳排放源组成。每个碳排放源,单位生产的碳排放系数不同,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化计算方式,对每个碳排放源的碳排放规模进行计算和加总,形成企业的碳资产总额。同理,根据产品生产链条中各个碳排放源进行碳排放计算,能够得出产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额(LCR)。确认企业的碳减排目标和时间表是第二步。对于已存在明确碳减排时间表的行业,企业应该根据行业的减排周期提前做好准备。这类行业不仅包括已经纳入碳配额管理的高碳排行业,也包括受下游客户碳减排约束较大的行业。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宝马奔驰等大型企业对碳已有明确额减排的承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会对其供应链企业提出全面减排要求。对于产业内的供应链企业,如果能够提前做好减排规划,可以避免因为达不到碳标准而丢到订单的情景。那么为了实现减排目标、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应该如何选择减排的解决方案,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可以从碳排放源的排放体量、以及碳排措施的投入产出比(ROI)二方面进行考虑。根据碳资产盘查的结果,企业的碳排放会集中在几个大的碳排放源上。优先针对核心排放源减排,从减碳的绝对值来看是效率最高的。另外,减排措施通常是多维度的。对于核心环节的减排,不必局限于单一类型的方案。例如,要减少GHG(温室气体)范围一,即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无论是基于人工智能的生产管控系统、高耗能设备的电气化、还是直接优化生产工艺,都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不过尝试减排措施的过程,保证每单位碳减排耗费的成本,能够在一定期限内产出同等及以上的收益也是至关重要的。高ROI可以促使企业形成碳减排投入的正向循环。考虑到中国碳交易价格相对较低,碳减排的收益无法像欧洲那么明显。企业在推进碳减排的早期,可以从成本低的轻量化手段切入,或以长短期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范围一的碳排放,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生产调度和控制、从生产管理角度提升效率,不但能够快速体现效果、也能有效控制回报周期。而涉及到工艺优化和产品创新,减排周期较长,需要长期投入研发、探索解法,可以作为长期投入目标。GHG范围三,产业上下游活动的间接碳排放的减排,可以通过短期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原材料、中长期合力推动产业链减排实现。
飞凡创投(数字中国基金)介绍
“飞凡创投”是由中国数字产业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组织--数字中国联合会 联合发起设立的基金,基金期限十年。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AI+)、半导体设备和耗材、以及医药创新进行产业布局。我们致力于扶持有梦想、有能力、有价值观的科技创业者,以期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强调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坚信,在当下社会发展的变革点上,追求长期价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必将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引领社会进步。